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作文
篇一:作文:吃苦也是一种享受
吃苦也是一种享受
一周意义非凡的军训生活已经结束了,在这五天中,我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,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,增长了我们的才干。
通过一周的军训生活,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海军战士的军人生活,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放过。宿舍里,从细微的物品摆发,到自己的床铺整理,都严格要求;站队时,每一排都站得很整齐,从排头的位置看就像是只有一个人;训练时,每一个动作都精里求精,摆头的角度、报数的响度、摆臂的幅度、踢腿的高度……;吃饭时,食堂里只有嘴嚼饭和碗筷碰撞的声音;晚训时,同学们使出所有力气,用最大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感情。
我们就像在温室中生长了很长时间的花骨朵,
而军训就像是一阵台风,把保护我们的温室吹倒,让我们尝到苦的滋味。通过这次军训,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,也许,人类真的只有在经受过艰苦后才能真正的看清自己,才能有更准确的目标前进。
不仅如此,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好,
越来越密切,不单纯的只是互相知道彼此的姓名,
还更深一步地去了解,去探讨。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,从而去改善自己。
与教官的接触,让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军人的
生活,一个保卫祖国海洋的神圣职责。军人是很苦的,但为了保卫祖国,这些年轻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,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,不得不敬佩他们。
吃苦也是一种享受,我会把军训时的吃苦精神
坚持下去,运用到学习中,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,用快乐的心情去接受。
篇二:先吃苦后享乐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。 知道这句话的人都会明白这样的道理: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,走向成功,就可能要忍受比别人更多的苦难。高尔基说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”。我们一生中经历的任何学习,都不如在苦难中学到的深刻、持久。
佛家说:我们生在世上,本来就是要受苦的。吃苦是人生必经的过程,所谓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若想有所成就,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,只有经过风霜苦寒,才能知道温暖的可贵;只有深切认识到人生苦短,才会懂得精进勤学。所以,苦难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剂补药,唯有甘之如饴,才能苦尽甘来,品尝到成功的甜蜜。
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一生遭遇了很多苦难,但这并没妨碍他成为一个音乐界的巨人。4岁时,帕格尼尼患上了麻疹和可怕的昏厥症,险些丧命;儿童时期,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炎;中年时他口腔疾病严重,口舌糜烂,满口疮痍,拔掉了所有牙齿,紧接着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,走路都无法看清;50岁后,相继发作的关节炎、肠道炎、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身体;后来,他完全失去了发音的能力,儿子只能通过口
型来判断他的意思;57岁那年,他走完了多灾多难的一生,离开了人世。
从4岁到57岁,帕格尼尼一直在与苦难为伍,但这并没有让他退缩,更没有将他压垮,反而让他在音乐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,他是凭什么做到这些的?
在病痛的折磨下,帕格尼尼爱上了音乐。他闭门不出,疯狂地练琴,每天十多个小时。13岁时,他开始带着一把琴周游,过着流浪者的生活。同时,他还坚持学习作曲与指挥,创作出了《随想曲》、《无穷动》、《女妖舞》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,这些都让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汗水。15岁时,他成功举办了一次音乐会。就是这次音乐会使他震惊了世界,一举成名,他的名声传遍英、法、德、意、奥、捷等国。
有多少人能如帕格尼尼一般,经历诸多苦难,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?对于帕格尼尼来说,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苦难,才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,充满了挑战的乐趣。也正是这些磨砺,才让他的意志开始变得坚强,内心变得勇敢,从而战胜了命运。
在弱者眼里,苦难是鞋里的细沙;在强者眼里,苦难是一颗华丽的珍珠。苦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,苦难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苦难让我们知道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,它让我们学会了对生活的感恩,学会了对生活的珍惜
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卢梭在成名前曾做过仆人。在一次宴会上,人们因为一幅画所表现的内容而争执不下,眼看场面越来越尴尬,主人就找来卢梭来解释这幅画。人们都不相信一个仆人能说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话。但卢梭关于那幅画的解释是那样清晰明了,那样具有说服力,他的表现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。
有人很尊敬地问卢梭:“先生,您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?”
“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,先生。但是,我学的时间最长、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。”这是卢梭给出的答案。当然,卢梭在苦难中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,虽然在当时他还是一个贫穷卑微的仆人,但不久之后,他就以超群的智慧震撼了整个欧洲。
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成功者站在财富之巅时的风光,却不了解他们在风光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。任
何一种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,不能吃苦、不肯吃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。而那些被人们看成天才的人,往往会被赐予更多的苦难,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定律。因此,如果你正在承受苦难,不要抱怨不要气馁更不要放弃,要记住“吃苦就是吃补”的道理,把吃苦当做磨炼意志的磨刀石,在磨炼中积累经验和财富。请相信,上天为你安排这些苦难,是在帮助你获得更大的成就。只要坚持下去,你就会拥有更开阔的人生。
开悟箴言
苦是人生的增上缘,吃苦是成功必经的过程。 幸福中有苦难,生活就是享受与受苦、幸福与悲哀的混合体。
吃苦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,吃多少种苦,我们就会在多少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免疫,并自动获得抵抗力。
篇三:以吃苦为话题的作文,高中优秀作文800字
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
“自古才子出寒门”范仲淹两岁时丧父,年幼时稠的一点的稀饭都没有吃过;明朝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;荷兰画家梵 · 高曾贫困潦倒,一文不名,生活上常常靠弟弟的接济;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是一名流浪儿……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,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,使他们发育,成熟,塑造自我,完善自我,终长成参天大树,开出灿烂的花朵,贫则思变,他们的实力充分的证明了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
孟子曾说过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正如孟子所说上天将会把重大的责任降给那些敢于吃苦的人,“未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。”只要你吃得了苦,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,终有一天你会取得成功。
当你看到天空的霸主雄鹰在天空翱翔时,你可曾想过他们的艰难困苦。鹰的翅膀很容易老化,在老化之后他们的身体便会变得笨重不再擅长飞行,如若不及时处理的话他们便会死亡。可他们不愿沉沦,他们用自己的喙把老化的羽毛一根根的拔下,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对于我们人来说也是很难忍受的,可是他们为了生存与繁衍,默默地忍受着。正如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所说的那样。只有勇于吃苦吃得下苦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取得成功。 丛林万物,适者生存,没有智慧的便会消亡。就像做加减法那样,敢于吃苦的便做的是加法,不敢吃苦的边做的是减法,无论是人还是动物,选择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。为什么两者间会产生天壤之别呢?鹰生存在悬崖峭壁之上,身体弱小但他选择了加法,他获得了轻盈的尾羽和翅膀,坚硬的喙与爪,凛然于天地间十分威武;而住在隧洞里的鲶鱼,终年不见天日,索性失去了一双明眼,失去了游回大海的可能……
同学们你们是想凛然于天地还是想蝇营狗苟的生活?我定然会选择前者,让我们坦然的面对挫折,敢于吃苦,吃尽了苦中苦,才能成为人上人,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苦尽甘来……
篇四:党员必须吃苦在前
党员必须吃苦在前王比学 2011年08月27日08:09 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【字号 大中小】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-mail 推荐:分享“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;党员必须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。”这是 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的明确要求。“享受让给人家,担子拣重的挑,吃苦在别人前头,享受在别人后头。这样的 同志就是好同志。”早在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。吃苦,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、甘 愿吃苦。纵观我党历史,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,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 阶段,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、每一次胜利,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。不论 社会如何发展,条件如何改善,对党员来说,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,这个光荣传 统必须永葆不变。如今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,不 愿吃苦、不想吃苦、不敢吃苦,他们思安逸、图享乐、求快活,有的甚至与民争 利、与老百姓比享受。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,与党章的要求相悖。吃苦,是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。“苦”与“乐”是相对的。就人的本性而言,一 般都愿意享乐,而不愿意吃苦。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在选择“苦”与“乐”的问题 上,则更多地反映出精神。刘玉美是重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,为了工作,常常带 着一床棉被、一双解放鞋、一个饭盒“三大件”,走乡串户,为百姓办实事、解难题。她说: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就要过‘苦关’,不仅要到矛盾最多最苦的地方 去,而且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。只有这样,老百姓才会信任你、尊敬你。” 与刘玉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有的党员认为,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,尽情 享受。与刘玉美的精神境界相比,这样的人是何等渺小!吃苦,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境界。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,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,把麻烦留给自己,把方便让给别人;把损失留给自己,把好处让给别人; 把困难留给自己,把利益让给别人。换句话说就是,把苦留给自己,把乐让给他 人。有人问杨善洲:放着好日子不过,何必自讨苦吃?他回答:“入党时我们都向 党宣过誓,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,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,我怎么能歇下来?共 产党人就是要‘自讨苦吃’!”如果说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反映的是 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,那么今天提倡的“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”则反 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。“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”。新形势下,共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 些
苦,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、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。须 知,只有苦群众所苦,才能乐群众所乐。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(20):谈责任 :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王 2011年09月13日08:30尧 来源:人民网-《人民日报》【字号 大中小】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-mail 推荐:分享责任是什么?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。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成为社会的一员,肩上便有了责任。为人子女有孝 敬父母之责;为人父母有教养子女之责;做一个合格的公民,爱国、守法、诚信 等是应尽之责。身为共产党员,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,肩上便有了神圣的 责任。 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、“先天下之忧 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、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,“天下兴亡,匹 夫有责”…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,那些关于责任的壮美篇章,是世代薪火相 传的行动标杆,是滋养后人心灵的宝贵财富。 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。 以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”为根本宗旨,对人民负责,为人民服务,是中国共产党人责任观的出发点和归 宿。 加强党员的责任感,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一贯要求;党章中关于党员义务 的规定,则是对党员责任的具体要求。红军初创时期,一个青年战士问领导:“参 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?”领导回答:“让我看,参加共产党有九十九条都是‘坏处’, 要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;要冲锋在前,退却在后;可能被杀头,还会坐牢;危险 的工作要抢着去干;如果军装不够,要让给别人穿;饭少人多,要让群众先吃, 自己饿肚子……要说好处,我看只有一条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人民才会拥护 你。” 这些“坏处”, 实际就是党员的责任。 革命年代, 党员责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“冲 锋在前”;和平时期,党员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在生 产、工作、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。 “我是党员,这是我的责任!”新的历史时期,在许多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,在许多生死一线的紧要关头,这掷地有声的誓言常在人们耳边回响。但不可否认, 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党员责任渐行渐远的消极乃至丑恶现象。 有人淡忘责任。有的党员在工作中忘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安于现状、 不思进取、无所作为、作风漂浮、纪律松弛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 有人逃避责任。有的党员在工作中不敢负责、不善负责、不讲原则、不分是 非、患得患失、敷衍塞责;有的遇到难题绕道走,前怕
狼后怕虎,缩手缩脚,甚 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麻木不仁、置若罔闻。 有
的先锋、模范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就是自省的重要“标尺”之一。 自省,要参照组织纪律。毫无疑问,党章以及一系列党的纪律规定,应该成 为党员干部自省的重要遵循和规范,也是不能逾越的“红线”。凡是团体和组织, 多有规矩和纪律,入得门来,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,仅仅 明白“党纪”还远远不够,而是要时时处处模范遵守党的纪律,把组织纪律作为自 省的重要内容,更好地履责。自省,应比对法律法规。一些党员干部将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变通”挂在嘴巴上。 但是, 变通不能出了法律、 法规的“圈子”。 普通民众都晓得法律是“天宪”、 “天条”, 党员干部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,以法律法规为自省的重要内容。 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重视自省,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精神 境界。重视自省,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妥当言行,见微知著,避免千里 之堤溃于蚁穴;可以帮助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、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,从而引 领一个单位、一个行业、一个地方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。谈自警杨明方 2011年08月23日08:26 来源:人民网-《人民日报》【字号 大中小】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-mail 推荐:分享自警,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警示自己,做到自我戒备、自我告诫、自我警觉、 自敲警钟。 古往今来,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贤良之士,无不深谙自警之道,处事谨慎 小心,为政慎思慎独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常鸣警钟,行举自醒”。加强新时期共产 党员的修养,尤其要注重提高自警意识和自警能力。 自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启蒙读物《三字经》中,就有“尔男子,当自警” 的训示。据《贞观政要》记载,唐太宗曾意味深长地对侍臣说:“朕每日坐朝,欲 出一言,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否,所以不敢多言。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帝 王,唐太宗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尚且如此警醒,也就不难理解他治理下的大唐王朝 何以能开创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 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,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。”唐太宗不仅善于自警,而且注重对群臣进行警示教育。贞观二年,他曾跟侍臣算了一 笔廉政“经济账”,说道:“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。至如内外五品以上,禄秩优厚, 一年所得,其数自多。如受人财贿,不过数万。一朝彰露,禄秩削夺,此岂是解 爱财物?规小得而大失者也。” 也许有人会说,一千多年前封建帝王的廉政“经济账”,对今天的人们而言“距 离似乎有点儿远”。那么,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大荣被
“双规”后算的“七 笔账”,则堪称当今催人警惕的“清醒剂”。靖大荣在徐州市开发区和建设局任职期 间收受贿赂、违法违纪,案发后追悔莫及。她在狱中写道:一算“政治账”,自毁 前程永难忘;二算“经济账”,倾家荡产悔难当;三算“名誉账”,身败名裂苦酒尝; 四算“家庭账”, 夫离女散梦断肠; 五算“亲情账”, 众叛亲离两茫茫; 六算“自由账”, 身陷牢笼盼阳光;七算“健康账”,身心憔悴恨夜长。可以说,靖大荣的“七笔账” 是一篇发人深省的警示教育“活教材”。人们也从腐败者人生的凋零与落寞中,看 到加强政治学习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。 客观地讲,来自外界的监督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,但这种监督只有与自 我警示相结合,内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,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。 “权为民所用,情为民所系,利为民所谋。”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警自省,首 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。要时刻牢记,权力来自党和人民,只能奉公行使,为民 而用。要时时以“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”的谨慎,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、一言一行。 自警是抵御外来诱惑的“防火墙”,是荡涤心灵尘埃的“清新剂”。忘记自警, 好人有可能变坏。共产党人的自警,就是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,以抵 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,不断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。 自警是走向真善美的阶梯。自警的前提,来自内在的自觉。面对形形色色的 诱惑,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保持本色,保持高尚的情操,做到警钟长鸣。声音”不如用 身影” 用“声音 不如用 身影 声音 不如用“身影湖南绥宁 袁冰清 2011年07月26日08:26 来源:人民网-《人民日报》【字号 大中小】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-mail 推荐:分享眼下, 在领导干部中, 有的人习惯于用“声音”指挥群众, 有的人坚持用“身影” 感召群众。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,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。实践证明,用“声 音”不如用“身影”。用“声音”者,当官做老爷的权力意识多,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少,爱坐在 办公室发号施令,遥控指挥,或当钦差大臣,下车伊始,指手画脚,声嘶力竭, 盛气凌人,以“声”作则。由于打官腔,喊口号,唱高调,言不由衷,言过其实, 言而无信,言行不一,许诺时言之凿凿,落实时虎头蛇尾,从而导致他嗓门再高, “声音”再大,也无人愿听,群众对他失去了信任。用“身影”者,名利淡泊,勤政为民,放下架子,“身”入群众,身临其境,身 体力行,身先士卒,以“身”作则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
篇五:吃苦与成功
吃苦与成功
美国生活的三个贫穷孩子,青少年时代都因家庭原因而没有机会上学,在社会上干着最低级的工作,但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分别成为美国新闻界最成功杂志编辑博克、闻名世界的钢铁大王卡内基、美国新闻界的旗手普利策。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呢?因为他们会吃苦,只有会吃苦的人才会有所成就。他们白手起家都能立就宏图伟业,何况是拥有三个贫穷孩子所不拥有的一切的我们呢?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如此呢?
如今的中国,成长于温饱无忧环境中的“80后”称垮掉的一代,而“90后”则被称“没有目标的一代”,这其中原因诸多,但不可否认有着“成长环境太好”的“功劳”,受到家长的感染,都不想吃苦,所以中国古代才有“自古成才多磨难,纨绔子弟少伟男”。
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别人那么成功,是因为他们努力的没有别人多,吃的苦没有别人多,所以没有别人成功。但生活中不少苦,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呢?答案是: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,光吃苦也是不行的。
让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,在适当的受穷情况下磨练意志,培养生活目标和上进精神,远比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之中更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。
我先前所叙述的三个贫穷孩子中的第三个孩子,他十多岁就干过骡夫、水手、建筑工人、码头苦工、餐厅跑堂和马车夫,然而没一样是他感兴趣的。后在图书馆寻到一个工作:每天两小时的卫生清洁。报酬只是任意阅读图书的便利,他后来就成了一代伟人。三个贫穷孩子都生活在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国,吃苦都在青少年时代,而不是中年、老年才开始吃苦,他们分别寻找自己兴趣所在,在吃苦中成长、前进、进步,从而一步一步迈向成功!
吃苦不一定能成功,但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吃苦。年轻时多吃苦,磨练意志,在吃苦中思考,在吃苦中前进,才能迈向成功,最起码老时不会吃苦!
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六年级:林恒毅